课程目标提供了学习的方向和学习过程中各阶段要达到的标准。它们经常是通过联系课程内容,以行为术语表达出来。但是,根据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,在情感领域中的目标,如价值、信念和态度等,虽然也可以在课程的设计中设法表述出来,但在实际中通常被忽略。
第二要素:内容
在课程内容组织上,有两点尤其重要,这就是范围和顺序。范围要精心地限定,使内容尽可能地对学习者有意义并具有综合性,而且还要在既定的时间内安排。
第三要素:教材
教材要以精心选择或组织的有机方式将学习的内容呈现给培训者。在学科课程中,教材是最常用的,也几乎是必备的,在教科书的选择上,主要是内容丰富,针对性,实用性、操作性强。
第四要素:模式
课程的执行模式,主要指的是学习活动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,旨在促进培训者的认知发展和行为变化。
第五要素:策略
一个被普遍运用的教学策略是“判断-指令-评价”。在这一策略中,教师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,判断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,对学习顺序的下一个步骤作出指令,当学员完成指令后,教师作出评价,确定他们是否掌握了课程设计的学习内容。
第六要素:评价
学科课程的评价重点放在定量的测评上,衡量可以观察到的行为。例如,在报告学习者的学习状况时,常常用诸如A、B、C、D等人们假定能表明某种程度的成就的字母等级表示。
第七要素:组织
除了集体授课制以外,分小组教学也经常被课程设计者运用,分组教学为“因材施教”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某种可能。
第八要素:时间
课程设计者要巧妙地配置有限的课程时间,教师要使学生在整个课程执行期间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,把课堂时间看成是最有价值的。
第九要素:空间
这里的空间主要是指教室,还有一些特殊的空间可以利用。如图书馆、实验室、艺术室、研讨室、调研场所,运动场等。
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为资源依据的课程设计的主要优点是,强调内容的逻辑结构。缺点是不够实用,不易记牢。
二、以学习者作为课程设计的资源依据
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将学习者的需要、兴趣、能力以及过去的经验被选择为课程要素决策的基础。
以确定课程内容、教材和学习活动一样,在选择和规划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时,首要的问题是对学生要做观察和研究,同他们协商。学科仅作为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探究某些问题或题目的一种工具。课程虽然不象学科课程那样合乎逻辑,并以有组织的方式提前安排好,但是,教师也要预先有准备以保证有必要的教材资源可以运用。并且,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安排,使学习才能够持久地参与学习过程。不论何时需要作出选择,都要同学习者协商。在这种课程设计中,最重要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,而不是一系列预定的内容。学习者和教师之间有很多的合作,这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和个性化的课程设计。
这种基点设计的课程通常被称为发生课程、活动课程或以经验为基础的课程。
三、以社会为课程设计的资源依据
课程目标。这种设计尽可能有明确的目标,对所有学习者来说,学习过程通常有明确的学习重点,但没有预定的结果。
课程内容。内容来源于社会问题。它可能强调社会的功能或者是人类所面临的不断出现的课题,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技能,人际关系的社交技能。
教材。教材需要有极大的多样性。
评价。集中于问题的结论和研究问题所参与的过程,或者集中于研究问题有关的行为。
模式。教学活动及安排方式由学员和教师共同计划。在学习的各个阶段,都要求学习者积极参与过程。
策略。教师虽然不是课程内容的权威和专家,但是,他是直接促进者,他在引导学员完成学习内容、达到学习目的的过程中一直起到主导作用。
组织。分组将随着学习的进展,根据学员的需要和愿望来决定。